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115|第 115 章

115|第 115 章[第1页/共4页]

马尚书深深吐了口气,唤来家人添水磨墨,提笔给贤妃娘娘写信。

这道旨意未经内阁,直接发到大同, 八月尾桓凌便带着一车帐簿和业已剥去衣冠的几名将领回到都城, 投入大理寺大牢。

宋时满身汗毛都要给他激起来了,连声道:“不对,不是,我没这么想,我当时想的是‘何故寄交谊,游标一卡尺’……”

娘和嫂嫂们进京,天然是大事。

不不,你解作了!我不会作曲!别说《鹦鹉曲》,上辈子中学就学的《天净沙》我都不会填!

这么叫时实在不必添姓氏――时官儿只他一个师兄,他也只时官儿一个师弟,这称呼还能用在谁身上?

桓凌摸了摸袖中的礼单和金尺,正欲进院,却听背后一片马蹄声,短促如乱鼓声踏地,在长街另一头响起。

而此时桓凌却既不在宫里,也不在家里,而是到了宋家。

门里立即也有小厮往内院通传,敲了云板,把正在安排家务的宋晓兄弟和桓老夫人等都惊了起来。

八月十四, 宫中一道中旨直接传至边关,诏令将大同右卫驻守游击将军马诚、批示金闻、兵备副使史叶良等人当场解聘, 由右佥都御史桓凌立即押送至京, 发三法司共审其等临阵怯战、耽搁军机、私卖军器粮草、侵犯军屯地盘、蓄养军士为奴婢等罪。

桓凌欣喜得几近忘了走路,猛地顿在原地,双目死死盯着宋时,微微翕动嘴唇,仿佛求他再说一次。

他固然被压在家中,兵部尚书衔却还没撤, 手中的弟子后辈都还为他所用,立即打通御史上书为马诚等人喊冤,并另授意亲信将桓阁老擅自交友处所大员、欲以孙子的婚事做互换,援引浙江巡府入朝做部堂之事捅到几位以朴直著称的御史那边。

可惜了。

不管宋时如何解释那义是兄弟间有情有义的“义”,而不是情义绵绵的“意”,也洗不白他脱口而出的这句诗……就改自《定情诗》了。

他是一早回京的,御前答对半日,回到家天气还不晚,祖父、伯父都不在家,堂兄们天然管不得他这个正四品朝廷要员,只得眼睁睁看着他套车拜别。

他便大风雅方地回望宋时,从袖中取出那把游标卡尺,低声说道:“前蒙师弟请祖父派人捎来此尺,我便日夜贴身放着,不敢稍离。尺中之意我都已解出,故作《鹦鹉曲》答之,师弟可还对劲不?”

他有密折专奏之权, 与京中传信专走急递铺, 返来时行动又迅捷, 马尚书又还未曾复职, 动静比平常慢些, 在京中才收到动静没两天, 还来不及高低活动救人,马诚等人便已投入大牢待审。

但在他侧过脸去的顷刻,那人脸上的孔殷和等候便强行收敛起来,紧抿双唇,还是以那般疾风骤雨似的速率奔到门前,勒住马后却只描述平高山施了一礼,叫出一声埋没着几分“近乡情怯”之意的、微带颤音的“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