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54|第 54 章

54|第 54 章[第1页/共5页]

众学子思路纷繁,也有的跟身边人低声商讨如何应对这机遇:一者不管三七二十一,抢先登记,过了高台讲学的瘾再说;再就是放弃讲学,趁假期最后三天享享寄情山川之乐;而那些没有俗务缠身、不急着回籍的便能够两样都选,先玩够了再试着登台。

一球入眼,席间欢声雷动。

四位教员题罢了字,又换了新的白绢屏请来插手讲学的学子们下台留名。这扇白绢上的名字不会像教员们的题词那样拿去刻碑,却要长留在讲坛后依山而建的宋氏学院里,每次学术交换会都要拿出来让门生观赏一回。

桓凌正站宋时劈面,上首是方提学,下首是田师爷,只除了偶尔方提学失脚踢偏了要救一救,并不吃力,救球之余另有暇心看师弟一人带飞两个庸手——

“低拂花梢漫下,侵云汉、月满当秋。”

归正这简版的红毯秀之前也没人搞过,弄出来还是有结果。

场中架起两竿三丈高的竹竿,中阔二尺八寸,顶上用竹竿隔出竖长一尺的空地,摆布都用网子拦着,只余中间一个圆形球门——大抵是为了合适圆社后辈的风骚人设,这球门就叫“风骚眼”。两队球员分立在球门两侧,都穿戴圆社制的短打球衣,一队着青衣、一队着绯衣,规规整整,只是人少些,各队都是十二人。

他说话间,那球已是传到桓凌脚上。桓凌球势才往外拐,听到他说一声“疲累”,便又使脚尖勾返来,盘了几下,恰好压着一声情致绵绵的“两个对垒,天生不枉做一对”,踢向正劈面的宋时。

也有几个狷介的、不肯意走这类情势的,宋时亦不勉强他们。按着挨次把名单念完了,送最后一名才子下了台,便道:“感激诸位前辈、朋友支撑,第一届福建名家讲学交换大会本日在此顺利闭幕。现在离着端五长假结束不远,哪位若急事要归去便可立即安排分开,我等武平县儒生忝为地主,天然要安排下车马、程仪送各位出境。”

这场大会从一开端发的帖子, 送的新版书就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款式。而大会创办两天来,不管是讲学会的昌大范围还是那场由主理人宋时亲身主持的自习会, 都是本朝以来未有, 可算初创学界先河了。

方提学和两位闲居的老先生不如年青人投入,却也要凭经历点评一番“左军副挟这一拐跳得好”“右军那副挟踢得有些低了,球路不稳”。连宋县令这般年纪的垂白叟也忆了忆当年勇:“下官当犬子这般年纪时,蹴球高到一丈八,若了局踢球,也筑得过风骚眼。”

世人从能登上大讲台的冲动中回过神来,才认识到这个题目。

不请大带领方学政点评一下这场大会停止得成不胜利、另有哪些缺点;不请桓通判作为下级汀州府代表发言;不请宋县令及本县各级带领就这场大会作解缆言;不请优良讲师王、张两位老先生点评一下讲授理念、瞻望一下今后的学术方向, 如何配得上这场昌大的、史无前例的讲学交换论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