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道德经1 - 第十六章致虚守静,复归其根

第十六章致虚守静,复归其根[第1页/共3页]

[3]复:循环来去。

--范应元

本章要人层层通透,节节光亮。致虚极,何也?虚从何来?从空里来。何谓极?完整清为极。何谓致虚极?身心放下为致,身心窈忘为致虚极。何谓静?涓滴不挂,为静。何谓笃?纯粹精一,为笃。何谓守?埋头不杂,为守。何谓观其复?内照本来。何谓归根?曰静,是有中复无实内从虚。静者太和之气,六合之灵。何谓复命?返其原始,觉其本来。

[6]常:即常态,守常稳定,指万物发展的永久规律。

知常曰明[7]。

如果不明白这类规律,轻举妄动,就会招来灾害。

--憨山德清

所谓道心即本心也,常虚常静,能应万事而不失其正者也。唯其虚静,故奥妙而难懂,当于其通处明之,则得之矣。

复命曰常[6]。

2.天下众生,各有所属,这是天命地点,也是天然之道,是天道地点。并且,万物的生长过程,不管如何窜改多端,终究都要返回到其本真状况,即天命所归之处。

诸葛亮平生崇尚安好,寻求"淡泊明志,安好致远"的境地。能够说,前期,他安好淡泊中待机而动;前期,他主动行动,以明志、致远。由他写给儿子的《诫子书》,我们可看到其寻求安好的人生境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好无乃至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芸芸者,华叶盛也。各复归其根,言万物无不枯落,各复反其根而重生也。归根曰静,静谓根也。根温馨荏弱,谦虚处下,故不复死也。是谓复命。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

前人校注

诸葛亮的安好致远

知常容[8],容乃公。

对人而言,根者本心也,归根者反本心之虚静也。吾心之初,本来虚静,于此能够见道之令也,即天之所赋者。故静笃则能够复道虚通之令而有常也。

译文

这是变中的常,主宰万物的永久之规律,或者说宿命。人只要在窜改万千的世象中,明白万物回归本真的事理,长于体察万物生长的规律,才气循规而行,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没身不殆。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5]。

在万物兴旺发展时,我以虚静之心察看万物存亡循环的规律。

世人不知外物本来不有,而妄觉得实。故逐物牵心,其心扰扰妄动,火驰而不返。见利亡形,见得亡真,故竞进而不休,以是不能得道也。岂不知,统统声色货利,满是子虚不实之事。如此推穷,纵有亦无,全不见有可欲之相。既不见可欲,则心天然稳定。而永绝贪求,心闲无事。如此守静,可谓笃矣。故致虚要极,守静要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