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都市娱乐 - 国姓窃明 - 第26章 沈公子升官谁敢不服

第26章 沈公子升官谁敢不服[第1页/共4页]

连沈树人新交友的朋友方以智、徐熙烈,登门拜访时得知了这个动静,也由衷地表示了庆祝。

以是就算提早晓得大部分题目,他也不敢期望一甲二甲,但略微走点门路、逢迎一下上面阅卷者的政见,混个三甲也不是完整没但愿。

如果再在淮安、山东临清、北直隶通州三处也推行,节俭数十万漕民劳力的确是悄悄松松,那是多大一笔开支呢。要我说这么大的功绩,就是直接升到从六品也不为过了,正七品那都是朝廷鄙吝!”

沈树人眸子子一转,俄然想到一个分身其美的体例,建议道:“既然方兄不消回家过年,只是担忧北长进京路途不宁,小弟倒有一个别例――

如果持续在苏松河道衙门办差,那就能升正七品的库使了。

史可法上奏报功以后,也暗里里给沈树人写了一封信,托沈家运粮去合肥的亲信家人带回。

……

从这个角度来讲,明末这最后几年才切入穿越,走宦海线路极速升迁捞取本钱、再共同上本身有钱有人有气力把虚官的权力兑换出来,实在是非常划算的。

前人交通不便,游子远行在外,过年也不回家很普通,乱世就更是如此。

身在姑苏的沈树人,收到史可法的复书时,已经是腊月过半,没多久就要过年了。

在跟朋友们的参议中,进一步明朗了本身要走的门路后,沈树人对于下一步的布局,也看得更加清楚了。

毕竟姑苏本地织机几千台上万台的超等工厂主就有很多,慑于沈家和徐阁故乡的权势职位、下流供应链的卡脖子,很多人都不得不平软买沈树人的技术受权,每台机器净赚取好几两的受权费,林林总总加起来可不得有几十万两了。

“走海陆由天津去都城?”方以智一个本籍徽地之人,这辈子还真没出过海,听了也有些后怕。

沈树人的表哥张煌言,在帮史可法做后勤的过程中,也略微捞了点苦劳。

明军就算击溃了出来掳掠的军队,流贼也能很快四散而逃、回到英霍山区,明军有力进入庞大地形追击,便只能作罢。安庐战区的战事,也就拖入了相持阶段。

张煌言的功绩没沈树人那么显眼,最多升到从七品,就这还得略微花点钱办理,从县里的典史升到县丞就不错了。

如果他家没有三四百万两银子的产业打底、百艘大海船、上万海员仆人帮衬,那他拿到了官面上的大义名分,也没才气去把握实际权力。

将来如果再推行到全部南直隶、全部江南,能为朝廷省下多少劳力?我们南直隶这边的漕粮,只要加征过江银就能运到淮安,可江西、湖广的呢?还要加征过湖营,因为航道水情的窜改、大划子改换次数更多。

沈廷扬一开端只是拿了十万两现银出来支撑儿子仕进和配套设施投资花消。这些钱固然都花到了各处船埠扶植了桑基鱼塘开挖施工上,但后续赚出去的钱源源不竭弥补,终究沈树人手头能直接安排的钱,反而多了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