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极品鉴定师 - 第八百三十九章 拓片

第八百三十九章 拓片[第1页/共3页]

“清初期间的拓本,因循明朝拓法,几近与明末拓类似,”骆天说道:“清朝以乾隆拓本为最精,其启事之一,因明朝遗留下一些好墨,乾隆期间,除了用极好的墨作质料外,又揉入明朝的墨。因为旧墨新笔,写出的字既亮光又乌黑。因为乾隆期间的墨超越元、明又极讲究拓法,故乾隆拓本非常精彩。特别是乾隆期间的墨,用作乌金拓,那是最为贵重的。如《三希堂法帖》的初拓本,都是一些乌黑发亮的佳拓本。用这批初拓的最好拓本,赏赐给一些大臣,或许有几十部或一二百部。捶拓时利用乾隆最好的墨,石面光滑,采纳乌金拓,其拓本可谓灿烂照人眼目。”

“那里,那里,实在比我强的人大有我在,比如黄立德教员,那但是我的大前辈了。”骆天持续说道:“精彩的宋拓本,可谓是代价连城。就是那宋朝的黄庭坚说曾经说过:‘孔庙虞碑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现在天下遗存下来的宋拓本为数未几,但总数要超越唐拓本,这些传世的宋拓本中,普通来讲帖多碑少,碑中以汉、唐碑居多,特别是唐碑更多,陈先生这一幅拓本,就是拓印的唐碑。”

拓印在中国有着悠长的汗青,远在公元前两千年首要大事记录便已被雕刻于骨板或青铜亦有刻于砖瓦陶瓷木料玉石以保存笔墨及图象者,唯用于长篇碑文最多之质材当推石料。在多少为保存权 威性著作而实施之大型打算中,以自公元605年起至1096年完成,将400余万言佛经雕刻于7137件石牌或石碑一事最具范围。在此之前,自公元175年至 183年,儒家七经二十余万言已被刻于46面石碑之正反两面,以此为东汉学子学人和学官建立并保存了斯等著作之标准模板。嗣后六朝亦各有雕刻儒家典范之举,而以18世纪末之清朝总其大成。殿堂古刹地点处之峭壁岩面,亦悉被用来雕刻巨型宗教语句。

“那宋拓本的作伪?”

这拓片与拓印是紧密相联的,所谓的拓印就是把一张坚固的薄纸事前浸湿,再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悄悄敲打,使纸入字口,待纸张枯燥后用刷子蘸墨,悄悄地、均匀地拍刷,使墨均匀地涂布纸上,然后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地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了,这类复制笔墨的体例,称之为“拓印”。它是将石刻或木刻笔墨,用纸、墨拍印出来,以便保存和传播的工艺体例。那这用来拓印的纸也就是拓片了。

“宋拓所用的好纸,在拓时是捶的而不是高低来回拓,灯光下反光时,可见字体笔划边沿呈立体感;这类拓可保持字的原状,不使字形走失。摩崖或较大的碑碣就不能捶而是拓。宋拓在拓工上另有一道工序:即在拓本上刷上川蜡,由此可见红色陈迹。”骆天说道:“刚才我对着灯光看,就是想看看字体笔划边沿到底有没有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