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道德经1 - 上篇《道经》三十七章

上篇《道经》三十七章[第2页/共3页]

常有,欲以观其徼[7]。

1.开篇第一章,老子即提出了"道"之存在,以及它的无形、知名、奥妙。老子以为,是"道"使宇宙万物"无"中生"有",化生驰名之万物。以是,"道"为"众妙之门"。他的这类思惟,表现了朴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

前人校注

老子说:"心困而不能明理,闭嘴而不能说话,给你说个大略吧。至阴酷寒,至阳酷热;酷寒出于天,酷热出于地。阴阳订交,万物化生,这是万物产天生长的规律,但你看不到。存亡兴衰,时隐时现,日迁月移,道无时不在此中起着感化,但你却不见它的形迹。生有所始,死有所归,存亡循环,无有穷尽。这就是万物存亡之底子。"孔子说:"叨教游心于此的情境是如何的?"老子说:"这类境地,是至美至乐的境地,能够达到的,可称为贤人了。"老子所说的,恰是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孔子由此得知,大道无形无迹、玄奥无穷,为六合之母之根,更贯穿到老子埋头工夫的关头,在于让内心回归浑厚真我的状况,而这,恰是一小我超凡入圣的涵养工夫之地点。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6];

3."道"是规律,是真谛,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以是我们只要遵守,不能违背,不然,就是背道而驰,必定走向灭亡。

这不是普通的深远奥妙,而是深远又深远,奥妙又奥妙,这就是宇宙六合万物之统统奇妙的总门。

[4]无:六合万物没构成时的浑沌状况。

能用言语说出来的"道",都不是永久的、终究的"道";能描述出来的"名",都不是永久的、终究的"名"。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8]。

--范应元

有[5],名万物之母。

孔子见老子在静思练功,就识相地退到门外等待。

[2]道:动词,说出。

无影无形的浑沌状况,乃六合万物之始。

[8]玄:通俗的、不成预知的。

又有一次,孔子对老子说:"我研讨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自发得好久了,熟谙此中的事理了,但凭此谒见72个君主,讲授先生您的事理,阐扬周公召公的事迹,但是没有一个君主采取。太难了!是这些人难以压服,还是事理难以发扬呢?"老子说:"幸亏你没碰到治世的君主啊!所谓六经只是先王之时的陈腐知识,如何是真正的道呢?你所谓的知识和事理,就像是萍踪,是先人的萍踪,萍踪又不是鞋呀,如何有效?百鸟雌雄相视但可生养;而虫类则是雄在上,雌鄙人,高低订交应和才生养。有种叫'类'的植物,身兼雌雄两性,能自生自育。赋性不成改,运命不成变,时候不成留,道不成闭塞。获得道就能胜利,失道必然失利。"孔子听得云里雾里,而后,他三个月没出门,在家静坐自修,然后,他再去见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