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何以红尘怨 - 一世恋空背景资料之镇河塔

一世恋空背景资料之镇河塔[第1页/共4页]

灵州,始建于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至2015年已经有2206年的汗青名城,故址在今宁夏吴忠市古城。《前汉书》记录:“灵洲,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有河奇苑、号非苑,莽曰令周。师古曰:‘苑谓马牧也。水中可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低,何尝沦没,故号灵洲。又曰河奇也。二苑皆在北焉。’”东汉改成灵州。可见古灵州城,最后是建在黄河沙洲当中,是一座黄河沿岸的滨河都会。唐朝墨客吕温(771~811)《馈送范司空赴朔方(得游字)》诗:“山横旧秦塞,河绕古灵州。”是对颜师古灵州城“是在河之洲”的滨河都会,活泼的描述。古灵州得益于黄河灌溉之利,本是“塞北江南”,鱼米之乡,但也累受黄河之害,黄河常常改道,淹没农田,并曾淹没古灵州城。

明朝工部尚书、驻守灵州的河东道张九德《新筑灵州河堤碑记》指出:“灵州阻河而城,其西南当河道之冲。复趋而北,可十里。每夏秋湍激,受害不啻,虽秦、汉二渠溉田至数千顷,而利与害错,其侵城实甚。”申明滨河而建的古灵州,既收黄河之利,也受黄河之害,这害就是黄河水众多改道不竭“侵城实甚。”张九德接着指出:“洪武甲子(洪武十七年即1384年)迄今(今即明万历四十三年、1620年),城凡三徙,皆以河故。”张九德进一步确证朱栴所说故址在今吴忠市境内的古灵州,在明朝初年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宣德三年(1428年)的44年中,曾三次迁徙,由今吴忠市第三次迁徙,迁至本日的宁夏灵武市。古灵州汗青在新灵州城持续持续。是以,本日吴忠市与灵武市,本来就是一家人,两城离城相距独一30里(15千米),一说34里(17千米) 不管在经济、文明、民风、风俗、民族等各方面,都不异,两市均为回族聚居市,回族人丁均超越或靠近全市人丁的百分之五十。两市群众说话均属“吴忠方言”(吴银官话),两市大众很多家乃至都还是亲戚。以是,吴忠与灵武,都源于一个古灵州,都是古灵州的担当者,都具有古灵州的光辉汗青和文明。

古灵州曾经历“城凡三徙”。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黄河发大水,河水过青铜峡今后,凶悍的大水达到今宁夏吴忠市古灵州城地点古城湾一带,因阵势较低,河水俄然改道向东北冲去,淹没古灵州城,众多的河水一向往东绕一个大湾,再向北流。今吴忠市北至今保存有“河崖子”的遗址,就是当年黄河改道的汗青见证。黄河发大水,青铜峡之下,古灵州城,首当其冲,被黄河水淹没。大明庆靖王朱栴《宁夏志》记录了古灵州城三次淹没、迁徙的环境。他指出:灵州,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遭到黄河水“冲圮”:“故城居大河南(吴忠礼笺证:“河南应为河东”),今尤存其颓垣遗址,其西南角被河水冲激崩圮”;“洪武间筑城于故城北十余里”,“永乐间亦被河水冲圮”;“今(宣德间)之新城,(新城即新灵州城,今宁夏灵武市)宣德间陈宁阳、海寺人奉旨,相度地形,卜沙山西,大河东,西去故城五里余”,“地土高爽,视旧为胜。”申明古灵州在洪武间、永乐间、宣德间三次被黄河水“冲圮”,而三次向东北迁徙,最后,古灵州城由今宁夏吴忠市古城,第三次迁徙,迁至灵州“新城”(朱栴语)今宁夏灵武市。“大河东”,申明灵州“新城”是黄河改道紧贴城西流过,但,灵州“新城”阵势比较高,属于鄂尔多斯台地边沿,正如朱栴所说的“地土高爽”。